我愛鉆石網歡迎您!微信小程序
今日金價
  • 黃金999: 780.2
  • 鉑金950: 215.9
  • 鈀金990: 213.4
鉆戒定制專家

鉆石琢型發展史【鉆石知識】

發表于:2020-12-29      瀏覽:5821      來源于:我愛鉆石網
在印度公元前4世紀的文獻記載中,就有關于鉆石的描述。而最早有文字記錄的鉆石切磨則是在11世紀的印度。隨著人們技藝的不斷提高,以及審美方式的改變,鉆石切割琢型的創新也隨之而來,從最初的簡單切磨到如今備受歡迎的明亮式切工,無不昭示著時代的發展與匠人們的創新之舉。下面為大家分享鉆石琢型發展史。

 

有人根據刻面鉆石的發展,做出上面的樹狀圖,展示了鉆石琢型的發展歷程。以上圖示未列出鉆石切磨的過程演變時間軸,然而僅憑這些亦可了解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在創新與審美上的追求。

尖琢型「Point Cut」

 

有記錄的最早將鉆石鑲嵌于戒指之上用于佩戴的是古羅馬人。由于鉆石的堅硬與當時人們簡陋的切磨技藝,14世紀時的鉆石切磨只能做到對鉆石天然結晶形態的簡單打磨。

這種誕生于14世紀中葉的保留了鉆石天然形態的琢形名為:尖琢型「Point Cut」是鉆石最早的切磨形態。當時的珠寶匠依照鉆石的八面體外形,使用涂有鉆石粉和橄欖油的板子,以較小的角度拋磨鉆石八面體,僅進行簡單的拋光打磨。


古羅馬時期尖琢型鉆戒

桌形琢型「Table Cut」


隨著切磨技術的進步,人們開始嘗試將尖琢形的尖端削平,于是便有了最初的桌形琢型「Table Cut」。在桌形琢形的基礎之上,再將尖琢型的底尖磨去,這種八面體兩頭均被削平的鉆石形狀人們為全桌形琢型「Full Table Cut」。

這種切割方式標志著現代寶石琢形的誕生,在14世紀到17世紀風靡一時,許多尖琢型的鉆石被重新切磨成桌形琢型。



鑲有5顆桌形琢形鉆石戒指,16世紀

玫瑰琢型「Rose Cut」

在桌形琢型流行的這段時間中,還有一種琢型也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這種琢型出現在16世紀中葉,它由24個三角形切割面組成的拱頂和一個扁平的底面組成,名為玫瑰琢型「Rose Cut」。

早期的玫瑰工是三面玫瑰花琢型,做工粗糙,體積也很小。后來逐漸增加到了六面,十二面,十八面,最終成為了二十四面全玫瑰工。這種琢型最大的特點是保重,多用于扁平狀的鉆石晶體,此后演化為48個切面的雙玫瑰切割。

相比尖琢型與桌形琢型,玫瑰琢型更為美觀,且重量損失小,但是缺少火彩。聞名世界的大莫臥兒鉆「Great Mogul」與仙希鉆石「Sancy」便是玫瑰琢型的典范。


文獻記載的大莫臥兒鉆手繪圖


現在2012年瑞士蘇士比拍賣行的仙希鉆石

單多面形琢型「Single Cut」

到了17世紀,鉆石工匠將桌形琢形的八面體晶棱磨去,桌形琢型正式發展成為單多面形琢型「Single Cut」。這一時期的單多面形琢型被稱為老式單多面形琢型「Old Single Cut」,是近圓形切割鉆石的雛形,由一個臺面、八個冠部刻面、八個亭部刻面組成。

老式單多面形琢型這一切割方式也為之后的雙多面形琢型「Double Cut」與 正圓形的新式單多面形琢型「New Singel Cut」奠定了基礎。

大約在1610年至1620年期間,在當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期的宰相,路易十四幼年教父的紅衣主教迪納爾·馬扎林「Cardinal Mazarin」的倡導下,單多面形琢型逐漸衍化成雙多面形琢型「Double Cut」,也稱“馬扎林”琢型。其外形似墊子,總共有34個小面,其中16個在冠部,16個在亭部,1個臺面和1個底面。


鉆石收藏家、主教迪納爾·馬扎林和馬扎林琢型

在17世紀中期出現了新式單多面形琢型「New Single Cut」,新式單多面形將八面體的腰磨圓,化方為圓,是第一種正圓的琢型。新式單多面形琢型,是當時唯一的,且容易加工的正圓形琢型,因此19世紀初的大量小的鉆石被切成新式單多面形琢型,在此之前的群鑲小鉆多數是方形和八角形的。通過古董首飾的群鑲鉆石形狀可以幫助判斷其時期。


現今的“單反”鉆,便是新式單多面形琢型的鉆石

到了19世紀末新式多面形琢型改進成為了瑞士琢型「Swiss Cut」,瑞士琢型更閃耀,但由于生產成本較高,直到20世紀20年,生產規模才超過了新式單多面形琢型。新藝術Art Deco時期(開始在1880年代,在1890年至1910年達到頂峰),愛德華七世時期(1901-1910)的多數圓形副石都是瑞士工。那時候的圓形小顆粒琢型只有瑞士工和新單多面形琢型兩種。


未將腰打磨成圓形的瑞士工

老礦琢型「Old Mine Cut」

17世紀后半葉,一位威尼斯鉆石切割師在雙多面形琢型「Double Cut」的基礎上將小面增加到了58個,顯著提高了鉆石的亮度和火彩,這也是最早的明亮琢型,這種枕形的切割方式被稱為老礦切割「Old Mine Cut」。這種三重多面形琢型,還被冠上了切割師Vicenzic Peruzzi的名字,也稱佩魯齊工「Peruzzi Cut」。這種切工的58個面就是標準圓形明亮形琢型的基礎。


佩魯齊琢型/老礦琢型「Peruzzi/Old Mine Cut」

古典歐洲琢型「Old European Cut」

隨著機械化粗磨技術的成熟,圓的琢型的鉆石已不難切磨。鉆石輪廓開始由不規則向規則演化,出現了全切琢型,即具有58個小面的標準圓形明亮琢型。最早的圓形明亮琢型是古典歐洲琢型「Old European Cut」。

誕生于18世紀初的古典歐洲琢形「Old European Cut」是現代圓形明亮式切割鉆石的原型,擁有較小的臺面和較厚的冠部,從頂部欣賞呈現與圓形明亮式切割鉆石相同的正圓形。

現代圓明亮琢型「Round Brilliant Cut」

現代圓明亮琢型來源于古典歐洲琢型。首先對古典歐洲琢型作出重要改進的人是一位美國鉆石商人,亨利.摩斯「Henry D. Morse」。亨利在自己開辦的鉆石切磨廠中,對古典歐洲琢型的角度比例不斷進行調試。進過20年的努力(1860-1880),亨利終于成功的掌握了一套能充分體現鉆石亮度和火彩的琢型的比例,使原本外觀笨重的古典歐式琢型變得更加秀氣、明亮。這一琢型的比例已十分接近現今的鉆石比例。亨利也因此成為了當時著名的鉆石加工商。


Henry D. Morse 推出的明亮琢型

在亨利之后對鉆石琢形做出重大改進的人是馬歇爾.托爾可夫斯基「Marcel Tolkowsky」。出身于比利時鉆石切磨世家的他,與其長輩不同,是一名學者。擁有學者和鉆石世家雙重背景的馬歇爾是第一個以科學的眼光來研究鉆石切割的人。


馬歇爾.托爾可夫斯基

他通過計算以往琢型特別是亨利加工出的琢型的各種比例,總結出了一套能充分展示鉆石火彩和亮度的標準比例。在1919年,他在其著名的《Diamond Design》一書中正式提出了這種理想琢型,這也是第一部根據光學原理計算出鉆石比例的書籍。他所推出的這套比例被稱為托爾可夫斯基琢型,是最接近我們現在到的鉆石的圓形明亮琢型。

關于圓鉆型還有很多切工種類,如高亮工、王牌工、馬格納工、美國圓鉆、葡萄牙工、公主144工、螺旋工、帝王工等……

現如今市場中流行的標準圓形明亮式切割鉆石,在切割角度和比例方面都經過了科學計算,讓光線盡可能的在鉆石各個切割面之間反射,盡顯璀璨光彩。

上一篇:

一枚鑲嵌12638顆鉆石的戒指,刷新

下一篇:

IDEX:十二月成品鉆石價格恢復至疫

你可能還想了解
包郵保價

包郵保價

全國聯保

全國聯保

線上刻字

商品終身保養

一鉆雙證

一鉆雙證

七天無理由退款

15天免費退換

188 2372 5712

周一-周五09:30-19:30
周六-周日09:00-19:30

官方微信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06-2022 我愛鉆石網 www.qq138001380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粵ICP備19073970號
深圳市羅湖區翠竹街道貝麗北路金展珠寶廣場二十層20F-05/06
深圳市鉆永恒科技有限公司

購物車
QQ咨詢
移動版二維碼
預約進店
返回頂部
午夜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