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標準圓鉆型切工(Round Brilliant Cut)
外形:圓形
切工:明亮型/燦爛型
起源:1919年
市面上的鉆石琢型一般都是標準圓鉆型的。這種琢型共有58個小面。頂部的平面被稱為臺面,直徑最大的部位為腰圍,腰圍以上為冠部,腰圍以下為亭部。
2、橢圓形明亮型切工(Oval Brilliant Cut)
外形:橢圓形
切工:明亮型/燦爛型
起源:19世紀
這種寶石切割有領結效應。其原石留存率可達到50%至60%,適合長形八面體的寶石原石。也因為它可以保留寶石較高的質量,所以多用于許多重新切割的古代寶石。
外形輪廓要求:肩部對稱
3、梨形切工(Pear Brilliant Cut)
外形:梨形
切工:明亮型/燦爛型
起源:17世紀
梨形切工也稱淚滴形切工(Tear Cut)或者墜形切工(Pendloque Cut) ,在法國路易十四時期十分流行,歷史上著名的鉆石中有將近20%使用此種切工,包括世界上最大的鉆石:庫里南一號(Cullinan 1)。
此種切工適合加工一端邊角有破損或者瑕疵的寶石原石。鑲嵌時需注意尖角處的保護。
外形輪廓要求:兩側翼對稱,尖角無缺損
4、欖尖形切工(Marquise Brilliant Cut)
外形:欖尖形
切工:明亮型/燦爛型
起源:17世紀,法王路易十四時期
欖尖形切工也譯為馬眼形切工或者舟形切工。此種切工的寶石兩端都呈尖角,形似果核,故名。
這種切工的原石留存率較低,其特色在兩端尖角處,此處的包裹體能夠被較好地遮掩,并且尖角處的閃亮度極高。鑲嵌時需要注意尖角處的保護。
外形輪廓要求:尖角對稱、無缺損
5、方形切工(Square Brilliant Cut)
外形:方形
切工:明亮型/燦爛型 或 混合型
起源:上世紀中期,由比利時工匠發明,此種切工被不斷完善,衍生出一系列改良形式。由于其改良形式兼有階梯型切工的特點,所以也可歸類于混合型切工。
外形輪廓:方形切工可多樣化,但普遍冠部較淺,臺面較大,亭部較深。
此種切工原石留存率高于其他明亮型切工方式,但不適用亭部較淺的鉆坯。
尖角處和亭部刻面產生的亮度和閃爍降低了包裹體的可見度,也稍“提高”了寶石的顏色級別,并且同樣重量的方形切工寶石與圓形切工寶石相比,外形顯得要大15%左右。
6、心形切工(Heart Brilliant Cut)
外形:心形
切工:明亮型/燦爛型
起源:近代。寶石外形以對稱得兩個翼瓣、正中的凹槽和底部的尖角組成,似心形。
心形切工寶石全深較淺,適合形狀不規則且整體較扁的寶石原石的,原處凹槽位置的包裹體可以被剔除,以提高寶石凈度,但此種切工原石留存率較低。
外形輪廓要求:注重兩側翼瓣對稱、形狀飽滿。
7、祖母綠切工(Emerald Cut)
外形:矩形
切工:階梯型
起源:古代
因常用于寶石祖母綠的加工,故名。典型階梯型切工的衍生加工方式,所有切面均平行或垂直于寶石的方形外腰圍,外形呈矩形,亭部和冠部較扁,底尖收成線狀。
使用祖母綠切工的寶石,較難遮眼包裹體,適合凈度較高、長方形、邊角略帶破損或包裹體的寶石原石,其原石留存率可達60%至70%之高。
外形輪廓要求:注意切去四角的大小、線面必須嚴格平行。
8、雷迪恩切工(Radiant Cut)
外形:矩形
切工:混合型
起源:1977年
Radiant切工發明于1977年,擁有長方形外形和切去的四角。它兼顧了祖母綠切工較高的原石留存率和易搭配的形狀,也擁有如圓形燦爛型切工的優秀光芒表現。
Radiant切工適合略顯長方,四角有破損和瑕疵的原石,且原石留存率較高。鑲嵌時至少應以四爪鑲嵌的形式來固定四個被切除尖角的部分,以保證鑲嵌的牢固安全。
以上是幾種常見鉆石切割方式的相關介紹,每一種鉆石形狀幾乎都有不同的挑選要求,比如不同形狀鉆石的切割比例、4C級別等,大家可以聯系專業人員了解具體的選購規則。
Copyright ? 2006-2022 我愛鉆石網 www.qq138001380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粵ICP備19073970號
深圳市羅湖區翠竹街道貝麗北路金展珠寶廣場二十層20F-05/06
深圳市鉆永恒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