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戒指的寓意
戒指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古埃及文明中期(約公元前20601785年),人們就已經有了佩戴戒指的習慣。那時的戒指一般呈甲蟲形或印章形。
古埃及人將甲蟲視為一種“水恒生命”的象征加以崇拜,又把它視為太陽神“瑞”(Re)的標記,所以人們常常模仿甲蟲的形狀制成印章護符、戒指等物,寓意吉洋平安。古埃及時代的戒指多用金銀、玻璃及象、瑪瑙、琥珀等珍貴材料制成,戒指上多刻有祝愿或符咒之類的象形文字。
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伊特魯里亞王朝時代,出現了一種具有實用價值的所謂“封緘戒指”,專門用于封發各種信函、文件,同時兼有美化生活的修飾作用。
獻給“上帝”的神圣戒指
在中世紀,基督教統治著整個歐洲,這里是“上帝”的世界。在所有珠寶都應獻給上帝的名義上,從至高無上的羅馬教皇到盤踞在各個教區的主教們,都擁有大量名貴的寶石戒指。各國的國王、王妃及貴族們,也都佩戴著光彩閃爍、價值昂貴的戒指,以顯示自己的權威和富有。十字軍的騎士們,也把鑲著各色珠寶的戒指作為武運長久的護身符。
在古人的心目中,寶石中數藍寶石最為名貴,被當作是“功德”的象征。居于統治地位的教會認為,貴重的藍寶石戒指最符合圣職人員的身分,只有他們才配佩戴它。在法國麥丘爾教堂的撃上曾寫著這樣一段話:“主教們必須佩戴藍寶石戒指。因為這種寶石所特有的魅力,足以使主教們想起自己擔負著拯救那些蒙受苦難民眾的重任。”羅馬教皇西古斯圖斯四世逝世時,手指上佩戴著嵌有名貴藍寶石的戒指,所以在舉行葬禮時,教會竟專門派了衛兵守護遺體,以防有人偷竊這枚戒指。
象征愛情的戒指
早在基督教產生之前,猶太人就有佩戴結婚戒指的習慣,后衍變成基督教徒結婚時不可缺少的一項成規。當時競相追求豪華的結婚戒指成了一種風尚,人們為了得到一枚小小的結婚戒指,富者不惜耗資萬貫,貧者則往往傾家蕩產。為了對這種社會弊害提出警告,圣奧古斯丁(公元345~430年)曾呼呼:“如果新郎、新娘因貧困而無力籌措結婚戒指,僧侶們切不可對他們的婚姻抱遲疑態度,因為婚禮上交換戒指只是一種形式,而并非缺之不可。”但佩戴結婚戒指作為基督教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傳統結婚儀式,還是在世界各國廣泛流行。
據說英王喬治四世(17621830年)曾特意定制了兩枚可以裝像片的專用戒指,其中各有一幅微型肖像畫:一幅他本人的,一幅是他的情婦菲札貝爾特夫人(后二人結婚)的。這位國王逝世時,曾委托別人把這兩枚戒指放在他的胸前,以示他無限珍惜二人的愛情。
當時還盛行一種做法:將其愛人的頭發放在戒指里,表示朝朝暮暮永不分離。還有人把愛情的哲言刻在戒指上,稱之為“愛的箴言”。在這些各式的箴言中,尤以馬丁路德送給他妻子卡特麗娜的最為意味深遠。1525年,宗教改革的斗士馬丁路德公然對抗羅馬教皇,與修女卡特麗娜結了婚。在他送給妻子的戒指上所刻的贈言是:“此乃神圣結合之贈品,切不可丟失。”
紀念某人的紀念戒指
為紀念某人某事,所制的戒指也各式各樣。
1649年,當英國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時,英國王黨為了悼念這位倒霉的國王,特地制造了許多嵌有國王肖像和名字的戒指。為紀念死者,十八世紀出現了一種以死者棺柩及骸骨、十字架等為裝飾的戒指,并刻有“永遠安息”、“在此長眠”之類的字樣。
1814年,拿破侖被流放到厄爾巴島時,曾把6枚戒指分贈給他的部下,其中有一枚現還珍在倫教的大英博物館。這枚戒指設有一個裝飾著月桂樹花紋的蝴蝶形蓋子,打開蓋子,里面懷有副拿破侖的肖像。據說,為表示對主子效忠并企圖東山再起,拿破侖的黨羽復制并都隨身佩戴著這種戒指。
新颕的美國戒指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是美國的黃金時代,此時比較盛行中間飾有鉆石的訂婚戒指,可是作為結婚戒指,卻以不鑲寶石的純金戒指為主流。
在無聲電影時代,好菜塢的藝術家們使戒指及其他珠寶首飾日臻大眾化了。如大明星卓別林就擁有27枚鉆石戒指。而制片商約輸克勞福德別出心裁地用戒指制成注冊商標:他用藍寶石雕制成一顆大的星,然后把小塊鉆石嵌滿其周。這種戒指商標,豪華壯觀引人注目。
Copyright ? 2006-2022 我愛鉆石網 www.qq138001380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粵ICP備19073970號
深圳市羅湖區翠竹街道貝麗北路金展珠寶廣場二十層20F-05/06
深圳市鉆永恒科技有限公司